关键词 |
宣城民国官窑瓷器,民国官窑瓷器私下交易,民国官窑瓷器私下交易,民国官窑瓷器私下交易 |
面向地区 |
专为袁世凯烧制 “洪宪瓷” 的郭葆昌致富后,收藏了大量古瓷,成为民国时期的陶瓷。他将家中所藏瓷器编成图谱《觯斋瓷乘》(郭葆昌别号觯斋主人),共 20 册,还著有《瓷器概说》《项子京历代名瓷谱识》等有关陶瓷的著作。郭葆昌病故后,所藏瓷器为其子女所有。文物王世襄先生怕这批珍贵瓷器散失,找到郭葆昌的子女。经周折,宋子文同意付给郭家十万美金,以 “捐献” 名义将这批瓷器收购。王世襄先生与周士庄先生对照《觯斋瓷乘》的照片及注明的尺寸,逐箱逐件清点后装回原箱,加贴故宫博物院封条。当代民间藏有一个粉彩碧桃胆瓶,为袁世凯 “洪宪” 年间制作,据说当时瓷工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,利用胆瓶造型及画面谐音寓意袁世凯 “胆小”,而瓶体化 “碧桃”。这件瓷器既有雍正粉彩的华美,更是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,具有收藏价值。
1915 年 12 月,袁世凯称帝,改国号为 “洪宪”,尽管其皇帝梦仅持续了 83 天,但却催生了一批在民国瓷器史上品质的仿古瓷 —— 洪宪瓷。
1916 年初,袁世凯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(字世五)赴江西监烧洪宪御瓷。郭葆昌出身古玩行,对瓷业有一定了解,且怀有振兴瓷业的志向,他到景德镇后,利用江西瓷业公司的实力,重金聘请原御器厂的各类高手,包括造型、上釉、绘画、填彩、焙烧等方面的名师,选用精良的瓷土、彩料和燃料,仿照雍乾官窑粉彩瓷器进行实验制作。为了烧制这批瓷器,袁世凯不惜工本,投入了 140 万大洋,折合白银约为一百万两。据郭葆昌的外孙马常先生回忆,这批瓷器约有四万件,不过也有记载称只有六千件。但无论数量多少,分摊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相当高昂,相比之下,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上交瓷器四到五万件,而朝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,由此可见洪宪瓷制作的程度。
郭葆昌在景德镇督陶时,还为自己烧制了一批瓷器,署款有 “觯斋” 等。这批瓷器带有浓厚的文人趣味,以瓶类为主。器型雍容典雅,线条简洁,瓷绘以人物和花卉为主。花卉以疏淡为基调,着色清淡,布局疏朗,没有一般民国粉彩花卉的浮华浓艳之俗;人物多为高士图,姿态恬淡,表现出功成身退后隐逸的悠闲,体现了郭葆昌虽出身古董铺小学徒,但愿以文人自居的人生理想。
一家集景德镇陶瓷瓷板画销售推广,收藏品鉴定评估,陶瓷文化传播类产品交易的综合性平台,公司主要经营景德镇陶瓷瓷板画,大师瓷 礼品瓷 等艺术品收藏。